在刚刚听到“科举”二字时,满宠的眼神中有着迷茫。
可很快以他的见识,就对这二字有了大致的猜测。
“科”有考教、查核的意思,至于“举”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盛行的察举制。
就算是九品中正制,本质上也是一种察举制度的创新。
在心中分别拆解完二字的意思后,满宠心中不由的得出一个想法:
“大将军是想建立一种,考试与察举并行的选拔士人制度?”
满宠口中吐出的推测,让糜旸脸上的笑容愈盛。
与满宠这名满天下的大名士讨论选官制度,就是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共鸣。
若说起科举制,可能许多后世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是始于隋唐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科举制最大的特点便是,通过国家举办的正规考试,来选拔国家需要的各级人才。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在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历代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
但这是唐代以后,世人对科举制的看法。
其实在汉代之时,科举二字对世人来说也不陌生。
毕竟字义就在那里,很多人很容易根据科举二字的字义,得出与满宠相同的理解。
而对当世人来说,察举制自不必说,这一直是两汉四百年间主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世人都熟悉的很。
至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对当世人来说却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上位者都有考教士人的习惯。
“有何教我”这句话,难道真以为是上位者什么都不知道,必须要士人当他老师教他吗?
这四个字无非体现着,上位者对士人的一种面试而已。
及至当世,甚至不止上位者会考察士人,就连士人在入仕前,也会想着考察上位者。
“君择臣,臣亦择君”,便是这社会现象的最佳体现。
从以上的情况可知,其实在汉代,通过考教选拔人才一事,是符合当世人的普世观念的。
故而满宠这个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在听到“科举”二字后,没有大感迷惑,也没有勃然大怒,觉得糜旸是要挥动锄头,开始掘世家的根了。
相反的满宠脸上还流露出期待之色。
他想知道糜旸所言的“科举”二字是不是如他猜测的那般。
又能为天下的世家豪族,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面对满宠的期待之色,糜旸果断的点头道:“满君所言正是。”
见糜旸的回答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满宠脸上的期待之色愈浓。
满宠出身高门,他之所以会倡议糜旸在大汉境内施行九品中正制,不代表他就真的非九品中正制不可。
对满宠来说,只要是能为世家大族带来利益的选官制度,那这个制度是不是九品中正制,是一点都不重要的。
而若糜旸所言的科举制真是一种考试与察举并行的选官制度的话,那么这种选官制度对当世的世家大族来说,当然是有利可图的。
例如察举制。
察举制的前身本就是春秋时期的乡里举荐制度,有着这种内核的察举制,不管它如何创新,都不可能会损害在当地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世家豪族的利益。
这也是为何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面,会变成“上品无寒士,下品无高门”的畸形形态的根本原因。
只要糜旸不废除察举制,那么他无论提出怎么样的选官制度,都等于在间接保障天下世家的利益下限。
既然如此满宠何必着急愤怒。
在知道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侵犯后,满宠开始思考起“科举制”中科一字给天下世家带来的影响。
考试选拔人才,古往今来早已有之。
可以往的那些考试选拔人才的例子,大多是上位者与士人之间的私人奏对。
而且这种奏对也主要看上位者的心情才会发生——并不稳定,更不是一种官方正式的选才制度。
而糜旸当下既然在自己面前,将科与制二字相联,那就说明他有意要扭转这种现象。
糜旸想在国家层面建立法度,让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式成为国家的一种选官制度。
正因为如此,糜旸才会说“考试与察举并行”。
对于糜旸的这个想法,满宠正在心中快速的思考利弊。
见满宠的脸上有着思索之色,糜旸开始适时说话鼓动满宠:
“孤想留名青史,要想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施恩于天下士子。
可很快以他的见识,就对这二字有了大致的猜测。
“科”有考教、查核的意思,至于“举”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下盛行的察举制。
就算是九品中正制,本质上也是一种察举制度的创新。
在心中分别拆解完二字的意思后,满宠心中不由的得出一个想法:
“大将军是想建立一种,考试与察举并行的选拔士人制度?”
满宠口中吐出的推测,让糜旸脸上的笑容愈盛。
与满宠这名满天下的大名士讨论选官制度,就是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共鸣。
若说起科举制,可能许多后世人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会是,这是始于隋唐时期的一种选拔人才制度。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科举制最大的特点便是,通过国家举办的正规考试,来选拔国家需要的各级人才。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在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历代朝廷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
但这是唐代以后,世人对科举制的看法。
其实在汉代之时,科举二字对世人来说也不陌生。
毕竟字义就在那里,很多人很容易根据科举二字的字义,得出与满宠相同的理解。
而对当世人来说,察举制自不必说,这一直是两汉四百年间主要的选拔人才制度,世人都熟悉的很。
至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对当世人来说却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上位者都有考教士人的习惯。
“有何教我”这句话,难道真以为是上位者什么都不知道,必须要士人当他老师教他吗?
这四个字无非体现着,上位者对士人的一种面试而已。
及至当世,甚至不止上位者会考察士人,就连士人在入仕前,也会想着考察上位者。
“君择臣,臣亦择君”,便是这社会现象的最佳体现。
从以上的情况可知,其实在汉代,通过考教选拔人才一事,是符合当世人的普世观念的。
故而满宠这个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在听到“科举”二字后,没有大感迷惑,也没有勃然大怒,觉得糜旸是要挥动锄头,开始掘世家的根了。
相反的满宠脸上还流露出期待之色。
他想知道糜旸所言的“科举”二字是不是如他猜测的那般。
又能为天下的世家豪族,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面对满宠的期待之色,糜旸果断的点头道:“满君所言正是。”
见糜旸的回答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满宠脸上的期待之色愈浓。
满宠出身高门,他之所以会倡议糜旸在大汉境内施行九品中正制,不代表他就真的非九品中正制不可。
对满宠来说,只要是能为世家大族带来利益的选官制度,那这个制度是不是九品中正制,是一点都不重要的。
而若糜旸所言的科举制真是一种考试与察举并行的选官制度的话,那么这种选官制度对当世的世家大族来说,当然是有利可图的。
例如察举制。
察举制的前身本就是春秋时期的乡里举荐制度,有着这种内核的察举制,不管它如何创新,都不可能会损害在当地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世家豪族的利益。
这也是为何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面,会变成“上品无寒士,下品无高门”的畸形形态的根本原因。
只要糜旸不废除察举制,那么他无论提出怎么样的选官制度,都等于在间接保障天下世家的利益下限。
既然如此满宠何必着急愤怒。
在知道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侵犯后,满宠开始思考起“科举制”中科一字给天下世家带来的影响。
考试选拔人才,古往今来早已有之。
可以往的那些考试选拔人才的例子,大多是上位者与士人之间的私人奏对。
而且这种奏对也主要看上位者的心情才会发生——并不稳定,更不是一种官方正式的选才制度。
而糜旸当下既然在自己面前,将科与制二字相联,那就说明他有意要扭转这种现象。
糜旸想在国家层面建立法度,让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式成为国家的一种选官制度。
正因为如此,糜旸才会说“考试与察举并行”。
对于糜旸的这个想法,满宠正在心中快速的思考利弊。
见满宠的脸上有着思索之色,糜旸开始适时说话鼓动满宠:
“孤想留名青史,要想做到这一点,则必须施恩于天下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