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合肥城内。
之前曹休为大局着想,率军从合肥退走。
只是在率军退走前,曹休纵火将整座合肥城几乎毁于一旦。
那时曹魏与江东依然是敌人,身为江东方面的北伐主帅陆逊,考虑到合肥城对江东控制淮南一地的重要性,便上书给孙权,请求孙权要倾尽江东国力,将合肥城恢复如初。
对于陆逊的这个建议,孙权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不过在某些事上,孙权采取了超乎陆逊意料之外的做法。
例如他打着犒劳三军的名头,亲自来到了合肥城外。
当然那时的陆逊新建大功,孙权不可能一下子就夺了他的兵权。
孙权那时心中也并无这个想法。
在刚刚来到合肥城时,孙权真的主要做的就是犒劳三军,及督促大量江东民夫重修合肥城的事。
只是嘛,当孙权来到合肥城外后,有些事还是不可抑制的发生了偏转。
孙权在军事上的性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人菜瘾大。
或许在一开始时,孙权还能按捺住内心的渴望,尽量不参与陆逊的军事指挥。
可随着时间的慢慢发展,当心中的好胜之心愈来愈强烈之后,孙权私下召见陆逊的次数便多了起来。
陆逊不是傻子。
一次两次的私下召见,陆逊可能还看不出什么端倪,但次数多了呢?
于是就在孙权到达合肥的一个月后,陆逊主动公开上书孙权,请求孙权亲自带领江东兵马继续北伐。
陆逊不是不知道孙权的军事能力,但孙权的军事能力再拉胯,他到底是实至名归的江东之主。
就算他不主动上书孙权,就算孙权不主动收他的兵权,但当孙权频繁召见他的消息传开后,一众江东将校难道还会听他的指挥吗?
有先见之明的陆逊,自然不愿局势发展到令君臣尴尬的一步。
那时的陆逊,心中是很羡慕刘备与糜旸这对君臣的。
因为在那时陆逊就已经收到刘备将一应军权全部交给糜旸的消息,而为了不让糜旸为难,为了让糜旸有完全发挥的空间,刘备甚至能主动回到南郑。
这样的主君,真的是百年难得一见。
陆逊的主动上书,让孙权大喜。
当然孙权是又当又立的典范,陆逊的第一次上书并未得到孙权的同意。
孙权还特地发文安抚陆逊。
可随着陆逊的第三次上书,孙权最终还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陆逊的上书。
在重新掌握兵权后,孙权是有想着摩拳擦掌干出一番事业的。
毕竟虽然说孙权心中对大汉是有防备的,但那时天下最强的还是曹魏,孙权不会贸然调转枪头指向大汉。
可为何数个月过去了,合肥新城都快建好了,而江东的大军还未拿下寿春呢?
咳咳,有些事心中知道就好,莫要多问。
一些战事的失利,很诡异的让本该在淮南占据优势的江东兵马与魏军陷入了对峙之中
不过哪怕是对峙的态势,也让孙权颇为满意了。
合肥到底拿下了不是。
而更让孙权满意的是,在两军对峙的时候,曹叡派出华歆为使者前来拜访他。
曹叡能派出身为三公的华歆前来出使于他,这体现了曹叡对他的看重。
更重要的是,华歆在见到他之后讲述的内容,更让孙权感到兴奋异常。
孙权心中是有称帝之志的。
这种志向随着他年龄的提高不仅没有冷却,反而越来越火热起来。
可孙权为何还要选择在名义上臣服大汉呢?
一方面原因是那时的局势,需要孙权如此做。
一方面便是称帝之举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名义。
曹丕代汉称帝,走的是禅让的路子。
刘备复汉称帝,乃是因为他是汉室宗亲。
尽管两人称帝的名义不同,但他们二人称帝的名义却都有着让世人接受的可能。
但他呢?
凭什么称帝?
若是孙权能一统天下,那么他称帝自然也是名正言顺,可从实际上来说,目前孙权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已。
称帝的名义,一直是孙权最渴望得到的。
这种渴望,甚至远在攻占合肥一事上。
而现在曹叡却愿意用曹魏的名义为他背书,让他可以有称帝的举动,眼看毕生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这怎么能不让孙权感到激动万分呢?
之前曹休为大局着想,率军从合肥退走。
只是在率军退走前,曹休纵火将整座合肥城几乎毁于一旦。
那时曹魏与江东依然是敌人,身为江东方面的北伐主帅陆逊,考虑到合肥城对江东控制淮南一地的重要性,便上书给孙权,请求孙权要倾尽江东国力,将合肥城恢复如初。
对于陆逊的这个建议,孙权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不过在某些事上,孙权采取了超乎陆逊意料之外的做法。
例如他打着犒劳三军的名头,亲自来到了合肥城外。
当然那时的陆逊新建大功,孙权不可能一下子就夺了他的兵权。
孙权那时心中也并无这个想法。
在刚刚来到合肥城时,孙权真的主要做的就是犒劳三军,及督促大量江东民夫重修合肥城的事。
只是嘛,当孙权来到合肥城外后,有些事还是不可抑制的发生了偏转。
孙权在军事上的性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人菜瘾大。
或许在一开始时,孙权还能按捺住内心的渴望,尽量不参与陆逊的军事指挥。
可随着时间的慢慢发展,当心中的好胜之心愈来愈强烈之后,孙权私下召见陆逊的次数便多了起来。
陆逊不是傻子。
一次两次的私下召见,陆逊可能还看不出什么端倪,但次数多了呢?
于是就在孙权到达合肥的一个月后,陆逊主动公开上书孙权,请求孙权亲自带领江东兵马继续北伐。
陆逊不是不知道孙权的军事能力,但孙权的军事能力再拉胯,他到底是实至名归的江东之主。
就算他不主动上书孙权,就算孙权不主动收他的兵权,但当孙权频繁召见他的消息传开后,一众江东将校难道还会听他的指挥吗?
有先见之明的陆逊,自然不愿局势发展到令君臣尴尬的一步。
那时的陆逊,心中是很羡慕刘备与糜旸这对君臣的。
因为在那时陆逊就已经收到刘备将一应军权全部交给糜旸的消息,而为了不让糜旸为难,为了让糜旸有完全发挥的空间,刘备甚至能主动回到南郑。
这样的主君,真的是百年难得一见。
陆逊的主动上书,让孙权大喜。
当然孙权是又当又立的典范,陆逊的第一次上书并未得到孙权的同意。
孙权还特地发文安抚陆逊。
可随着陆逊的第三次上书,孙权最终还是“勉为其难”地接受了陆逊的上书。
在重新掌握兵权后,孙权是有想着摩拳擦掌干出一番事业的。
毕竟虽然说孙权心中对大汉是有防备的,但那时天下最强的还是曹魏,孙权不会贸然调转枪头指向大汉。
可为何数个月过去了,合肥新城都快建好了,而江东的大军还未拿下寿春呢?
咳咳,有些事心中知道就好,莫要多问。
一些战事的失利,很诡异的让本该在淮南占据优势的江东兵马与魏军陷入了对峙之中
不过哪怕是对峙的态势,也让孙权颇为满意了。
合肥到底拿下了不是。
而更让孙权满意的是,在两军对峙的时候,曹叡派出华歆为使者前来拜访他。
曹叡能派出身为三公的华歆前来出使于他,这体现了曹叡对他的看重。
更重要的是,华歆在见到他之后讲述的内容,更让孙权感到兴奋异常。
孙权心中是有称帝之志的。
这种志向随着他年龄的提高不仅没有冷却,反而越来越火热起来。
可孙权为何还要选择在名义上臣服大汉呢?
一方面原因是那时的局势,需要孙权如此做。
一方面便是称帝之举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名义。
曹丕代汉称帝,走的是禅让的路子。
刘备复汉称帝,乃是因为他是汉室宗亲。
尽管两人称帝的名义不同,但他们二人称帝的名义却都有着让世人接受的可能。
但他呢?
凭什么称帝?
若是孙权能一统天下,那么他称帝自然也是名正言顺,可从实际上来说,目前孙权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已。
称帝的名义,一直是孙权最渴望得到的。
这种渴望,甚至远在攻占合肥一事上。
而现在曹叡却愿意用曹魏的名义为他背书,让他可以有称帝的举动,眼看毕生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这怎么能不让孙权感到激动万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