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第五百八十八章 简单埋个伏笔(万字求月票)(1/4)

小说:走进不科学 作者:新手钓鱼人 更新时间:2024-02-08 16:40:13
  x,最快更新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

  实话实说。

  其实此前在气象多普勒雷达组装现场,见到了年轻版的王老之后。

  徐云便对副本会出现某些特殊走向、会见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的情况有了一定的心理预期。

  果不其然。

  往后钱五师、孙俊人、罗时钧甚至袁国粮和周开达这些原本历史中并没有来个221基地的大老,都陆续被徐云这只蝴蝶的小翅膀给扇到了金银滩。

  但徐云无论如何都没想到。

  袁国粮他们还不是画风最离谱的那批人,今天华夏近代史的几位数学大老居然也被扇到了这片草原。

  华罗庚。

  陈景润。

  冯康。

  看看这三个名字吧。

  随便拿出一个都足以让后世的人敬仰加颤抖。

  首先是华罗庚。

  华老故事的开端,始于1930年。

  当时水木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熊庆来在《科学》杂志上看到一篇论文:

  《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论文推导过程之精妙,令熊庆来不禁拍桉叫绝。

  同时从论文功底和演算过程来看,这篇文章应当出自留学生之手。

  然而熊庆来找遍归国留学生名录,却都找不到这位叫华罗庚的人。

  于是他便在办公室问:

  这个华罗庚,谁认识?

  大家摇摇头,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号人物。

  最终熊庆来经过多方打听,方才知道这位年轻人居然......

  高中都没读过。

  他凭着三本教材,自学成才,硬生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6篇文章。

  于是乎。

  华罗庚被熊庆来慧眼识珠,最终以初中生资格登国内顶尖大学讲坛,五年后被保送剑桥留学。

  但是华罗庚当时不愿读博士学位,而是选择以访问者身份入读——因为做访问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他认为学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

  而这个决定也让华罗庚留下了一个被人后世津津乐道的趣闻——这位数学大家只有一本初中毕业证。

  接着在剑桥的两年中。

  华罗庚写出了二十篇论文,其中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国际上命名为“华氏定理”。

  建国后。

  在普林斯顿当任教授外加治疗腿伤的华罗庚毅然归国,《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便是出自他手。

  诚然。

  由于种种原因,华罗庚在数学方向上的成就可能算不了当世顶尖。

  比如说他在多复变函数方面建树颇深,但距离菲尔兹奖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不过对于华夏人来说。

  华罗庚先生的贡献当之无愧可位列数学史前茅!

  因为他是华夏多个数学领域的奠基人,属于标准的开路者,这不是数学某项成就或者定理能比拟的。

  华罗庚先生先期做基础数学(纯数学),后来又和钱五师类似,出于国家需要转行做应用数学。

  接着进入计算数学领域,最后还开拓了华夏管理科学基础和经济理论的大路。

  某种意上来说。

  只要你经历过九年制义务教育,那么你都算是华罗庚先生的徒子徒孙。

  因此就和陆光达一样。

  可能千百年后,世界上其他国家已经没多少人知道陆光达和华罗庚的大名了。

  但对于任何一名华夏人而言。

  他们都是要被刻在血脉里铭记与敬仰的先辈。

  而除了华罗庚之外。

  剩下的陈景润和冯康同样也是国内顶尖的数学大老。

  当然了。

  提到陈景润,就不得不首先提到另一个概念:

  《哥德巴赫猜想》。

  后世随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问世,哥德巴赫猜想在国内早已家喻户晓。

  但实际上。

  哥德巴赫猜想包括两个部分:

  1.每一个大于 7的奇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2.每一个大于 6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同时从整个猜想的陈述来看。

  如果第2部分是正确的。

  那么可以根据公式 n=(n?3) 3,直接得到第 1部分也是正确的。

  因此第2部分被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第1部分被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

  其中哥德巴赫猜想的第1部分...也就是弱哥德巴赫猜想,已经在2013年的时候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哈洛德·贺欧夫各特被彻底解决。

  而哥德巴赫猜想的第2部分目前最好的结果,则被称为陈氏定理。

  没错。

  这部分成果就是陈景润证明出来的——至于它的意义很早以前提及过,此处就不多赘述了。

  也就是说陈景润并没有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但陈景润的推导是目前公认的、最接近强哥德巴赫猜想的结果。

  与此同时。

  陈的这个定理还把三角和估值这条路堵死了,同样的思路无法解决1 1。

  这个问题也是后世民科闹腾的最欢的领域之一,后世徐云写小说的时候甚至还有人自称证明了1 1的部分,希望徐云能把计算过程给递交上去。

  当时出于好奇,徐云还问了一下推导过程。

  然后那位‘大神’便说了一大堆【我这有证据你别想把我成果偷去发】的警告,完事后传来了一张标准A4纸的照片:

  上头大概有一半篇幅是推导过程。

  没错。

  证明1 1的推导过程,只用了半张A4纸的页面.....

  这大概是徐云那时候见到的比炒粉加鸡精更炸裂的消息了。

  倘若哥德巴赫或者欧拉在天有灵,估摸着能直接给你气复活过来。

  总而言之。

  华罗庚和陈景润这对师徒,应该是国内目前最顶尖的一代数学传承者了。

  当然了。

  剩下的一位冯康也极其牛皮。

  例如在后世的数学界,你经常会看到一个问题——陈省身和华罗庚谁的能力强?

  但实际上。

  如果在计算数学领域讨论这个问题。

  那么有能力对标陈省身的不应该是华罗庚,而应该是冯康。

  冯康是华夏计算数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计算中心创始人。

  他的研究“哈密尔系统的辛几何算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在近代数学史上的计算能力数一数二。

  后世很多人在大学阶段上吊的“高树”,其中很多教桉便是出自冯康之手。

  总而言之。

  华罗庚也好,陈景润与冯康也罢。

  这些大老无一不是徐云需要仰视的顶尖学者,如今他们和于敏居然要成为自己的助理?

  这特么不就等于四个S赛FMVP在给自己玩四保一么?

  更重要的是......

  于敏擅长的是微分方程。

  陈景润熟悉的是常数估计研究。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走进不科学,走进不科学最新章节,走进不科学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