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汉 第一百五十四章 君志当承 糜旸之策(2/3)

小说:糜汉 作者:酱油拌历史 更新时间:2023-12-21 04:45:34
  

  见诸臣皆在,刘备不动声色,他命诸臣回到帐中议事。

  在刘备与诸臣回到帅帐中后,刘备就将方才他与曹操所谈的“汉水之约”告知了众臣。

  帐中诸臣听后,各人神色不一。

  但他们对于两家共同罢兵一事,都是赞同的,包括关羽。

  益州自汉中之战后,就已经元气大伤,要不是刘备执意要救援关羽,益州至少一年内,是不会动兵的。

  而荆州更不用说,经历了数场大战,国力民生已经受创严重。

  要不是去年关羽击破徐晃收获了大批粮草,恐怕现在数万大军就已经断粮了。

  而且现在已经慢慢步入春季,春耕时分将到,一年的春耕关系一年的粮食收成,是丝毫耽误不得的。

  只是虽说要退兵,但具体要怎么退,却不能马虎。

  毕竟曹操向来诡诈,不能完全听信他一面之词。

  刘备先看向张飞,令其率领本部兵马回返东三郡,暂时董督三郡要务。

  先前张飞为了稳定东三郡,将当地豪强申氏兄弟一并带来,这毕竟是权宜之计。

  东三郡一下少了两个太守,终归对发展当地民生不利。

  刘备发出命令之后,张飞立马出班领命。

  只是在张飞离去前,刘备特地再次对张飞嘱咐道:“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莫要再犯!”

  刘备善于知人,他深知关羽与张飞虽然都是一时名将,但两人的性格都有着缺点。

  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此次荆州之难,虽说大多原因在于孙权,但关羽的性格亦是一种诱因。

  所以如今在面对张飞临去之前,刘备特意对其嘱咐。

  面对刘备的劝戒,张飞脸有动容,而后对着刘备一拜离去。

  刘备的类似劝戒不知道对张飞说过多少次了,但张飞却总是不改。

  对于这点,刘备也颇为无可奈何。

  在安排了东三郡的事务之后,刘备便没有再下命令。

  毕竟对面的十万魏军未撤,他不可能将兵马抽调太多离开。

  这时马良出拜对刘备言道:“若两方罢兵,那我军所俘虏的魏军该如何处置?”

  马良此言一出,刘备的脸上亦浮现了难色。

  本来按常理来说,俘虏的士卒如果是青壮,那么便可以打乱编入己方大军中,若是老弱,便迁入人口稀簿地区进行开垦荒田。

  但这种方法,可以对吴军如此,对一部分魏军却没办法。

  因为曹魏的军制内容中有一项创新式的发明,那便是“错役制。”

  建安初年,曹操为了防止士卒背叛并且加强对兵权的控制,故而在新征服地区及边要地区,采取力役交错政策。

  丁夫不从本地征发,而远从他处调遣;兵役亦如之,兵士必与其室家所在地隔开。

  即所谓“人役户居各在一方”,时称“错役”。旨在防止合家逃亡、叛变。

  这个举措很不通情理,却很好的预防了士卒的叛逃。

  历史上,夏侯霸投降季汉之时,以他的身份,竟然没带走多少士卒跟随他。

  再比如“淮南三叛”中的母丘俭时,在寿春叛乱过程中,大多士兵不想与他一起叛乱。

  再有,后来钟会在姜维的怂恿下想自立蜀中。谁知,还没有成功的钟会就被属下杀死。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从这三个典型的例子当中可以看出,因这三人的才干,竟然都无法鼓动麾下士卒与彼等共同进退。

  当然,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但从以上三个例子中,亦可足可体现错役制的作用。

  更何况在建安十六年前后,曹操更加重了对叛逃士卒的处罚措施。

  例如从先前的单单考竟士卒妻子,变成了对叛卒的父母,兄弟,妻子尽杀之。

  建安二十年之后,曹操甚至还打算加重处罚,“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对整个叛逃士卒的军队进行株连。

  在这种种的高压处罚措施之下,投降的这数万魏军很难收归己用。

  恐怕一放出来,这些人就因为担心家人,全跑回北方了。

  这也是当初糜旸哪怕招蛮兵,也不用那些魏军降兵的缘故。

  哪怕以重利相诱,面对家人的安危,大部分魏军士卒肯定是心心念念想回到北方的。

  甚至当初如果将魏军降兵放出来,要是于禁利用魏军降兵的逃归心理,来个反戈一击,那糜旸就成钟会第二了。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糜汉,糜汉最新章节,糜汉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