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46章 商人重利而轻义(2/3)

小说: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3-12-19 22:02:06
  

  这就是天子卖柴的典故由来。

  之后还想了个办法,把现藏内库的缯加轴使其舒展,裁取多出的一尺,补充杂费,得到十多万段。

  这办法挺有奸商特质,明明一匹绢四十尺,他非要把绢给拉伸扯长,硬扯长一尺,每匹扯出一尺,给他弄来十多万段供军。

  做为李渊的钱袋子,刘义节在武德朝还是很得宠的,不仅封葛国公,也进了功臣名单。

  但到贞观朝,他就只能坐冷板凳了,如今降为少府监。

  少府监是掌管手工业的部门,甚至也管铸钱。

  刘义节利用职务之便,也是暗里大搞私铸。

  康婆还告诉怀玉一件事,刘义节之前为宫廷采购珠宝,结果就故意跟商人勾结,高价购买,实际那商人都是他找来的托,公然贪朝廷的钱。

  他还把铜料低价卖到裴家和他家,有下属官吏发现,还被他诬陷夺职。

  武怀玉从刘义节把国库里的绢拉伸一尺获利这种手段,就知道这家伙没啥大志气,就是个贪利的奸商。

  身为主管铸钱和百工的少府监,自己大搞私铸,还把宝贵紧缺的铜料,流入到他自家和裴寂家。

  比起武士彟来,真是差距太大了。

  跟康婆的会面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不过也让武怀玉看到了如今中原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唐居然有大量的东迁粟特人,这些人的势力还挺强,朝中的安兴贵安修仁兄弟皆实封国公,更是凉州百年豪族,世袭的商团萨保。

  而康婆家也是东迁百年的粟特人,他们家族更是在河北博陵生根发芽,成为一地名门豪强。

  而且这些粟特人有一个特点,哪怕东迁百余年,他们仍保留着粟特人的许多传统,甚至他们在中原都是大分散、小聚居,每处的粟特人,其实都是聚集定居,甚至是坞堡、庄园自治。

  俨然有几分国中治外之民的味道。

  而且他们还特别会经商赚钱,跟西域的昭武九姓诸国联系密切,甚至对几条丝路上的贸易,掌控很强。

  他们手里还有着战斗力很强的拓羯雇佣武士。

  怪不得说到了唐玄宗爆发安史之乱,叛军里的胡人将兵那么强悍,渗透的有点严重。

  如果是鲜卑那样主动汉化的还好,可粟特人虽东迁大唐,散居各地,但他们始终保留聚族而居,仍沿袭自己的传统,甚至用拜火教团结粟特人,这些都是很大的隐患。

  始终不肯主动融入华夏,那么这些人哪怕在中原居住再久,他们也不是夏。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看来有必要好好调查一下,跟皇帝认真讲明其中厉害,得以防万一,未雨绸缪。

  康婆送出的那份大礼包怀玉没收。

  但是康婆是个知道变通的人,他把八座水碾、十顷良田,卖给了武怀玉。

  价格嘛,按市价,并没有说半卖半送。

  当然这种买卖,其实就是利益交换,但一切走正规手续,先找中人立白契,然后再到官府换红契。

  可实际上以现在的情况,这八座水碾、十顷良田,谁会市价出售?

  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有价无市的稀缺资源,就算加价许多,都大把人愿意排队。

  送和卖,一字之差,但结果可不同,武怀玉按价购买,这些产业拿的心安理得,也不惧人追查弹劾。

  康婆也很满意,他是个商人,擅长官商交易,如果武怀玉不收半点好处,那他会非常难安。

  现在虽是花钱买,但这里面的诚意孝心,翼国公肯定是明白的。

  商人不怕送礼花钱,就怕别人不肯收钱,只要收礼,那拿人手软,总得办事的。

  至于那三千匹绢、一百万钱,武怀玉建议他捐献给朝廷,到时可划做常平合作社的本钱,给百姓放青苗贷助农。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最新章节,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