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 204章 皇上又来了(1/3)

小说: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3-12-19 22:02:06
  冬至已过,天气渐凉。

  中原、山南、江淮等地的粮食也陆续入京,长安的粮价下跌很多。

  而官员们期盼已久的禄米也终于开始发放,长安百司诸衙,分成上中下三旬三班领取。

  怀玉在百骑当差的时候,领禄的表格也早填报上交,这天也终于发下来了一张领禄的木牌,可以去司农寺下属的太仓署领禄米了。

  次日不当值,怀玉早早起来,叫人准备马车。

  太仓设在玄武门北约六里处,处于皇家禁苑之内,这里是大型粮仓,中渭桥在其北面。

  这里水陆交通便利,离长安城也不远。

  不过从永兴坊到禁苑太仓倒是有十几里路,一出门发现很多官员家赶着车牵着马往太仓去领禄米。

  本来禄米是春秋两季发放,今年秋季禄米可是耽误许久了,许多长安城靠官禄养家的官吏,都是大受影响,甚至不得不借债抵押,尤其是长安数量很大的那些流外官、小吏们更是苦不堪言。

  武家赶了两辆马车去拉禄米。

  到了宫北太仓,排队领禄。

  要验符查牌,核对无误后开始称量取米,怀玉头一次来领禄,一切都觉得挺新鲜的,到处都是人和车马,大家脸上都挺高兴。

  这里的粮仓很大,许多粮食是从洛阳那边转运过来的,但据说从关外运粮入长安,运输成本极高,走水路是最快捷成本低的,可陕州到潼关有一段,因为黄河里有中流砥柱,无法过船,只能陆路运输,要走三百里山路,大名鼎鼎的函谷关就在这里。

  至于从河东、山南、巴蜀、陇右等地运粮进长安,成本更高。

  有句话叫斗钱运斗米,虽然不免有点夸张,但漕运的成本确实极高,在丰年,江淮的粮几钱一斗,但运入长安,运费比产地的粮价还高。

  长安虽有四塞之险,也有关中富饶八百里平原,但做为帝都,粮食无法自给,每年都有百万石的缺口,粮食从关东,尤其是从江淮一带转运进京,一路上不停的装卸、水陆转运,耗时又耗钱,损耗还大。

  可长安的需求量摆在那,不运又不行。

  一遇点战争、灾荒,长安就会严重缺粮,天子都得带着百官去东都就粮,更别说百姓只能去关东逃荒。

  排队许久,终于排到了武怀玉。

  “正七品,八十石禄米,折粟,一石粟折米六斗。”

  武怀玉如今虽是从三品的寿阳县侯,又是正五品的统军,但大唐发禄米,只按散官本品发,不是按职事。武怀玉的本品先前登记填表时还是正七品,所以只能是按八十石发。

  但他并不能到手八十石,秋季发的不是全年的禄,武怀玉是六月才入仕,而且本品变化较大,一个月是按从九品计,一个月是按从八品计,一個月是按正七品计。

  一通计算下来武怀玉只能领三个月的禄米,计十三石多米。

  折成粟米则是二十一石多点。

  皇帝体谅百官,知道今年大家都挺不容易的,所以虽然眼下粮食还很紧张,但仍然足额给百官发放。

  甚至都发的是粟,没有粟麦米豆等一起折发。

  签字画押。

  两辆马车倒是刚好装完,赶着马车往回走。

  刘二杆子感叹,怀玉这么大个侯爷,俸禄也没多少啊,干三个月就领二十一石多点粟,“种二十亩地,收的粮都比这多呢,好的水浇地,十亩,都能收这么多粟了。”

  同村朱子和笑他,“眼皮子怎么这么浅呢,这是二十一石粟这么简单吗?这是官禄,”

  “虽然确实不多,但那不是因为二郎先前刚入仕,品级还不高吗,咱二郎的晋升速度,要不了三五年,就能成紫金大臣!”

  同村的麻子赵大赶着车,感叹万分,“是啊,平时二郎天天伺弄那些菜,谁知道还是祥瑞呢,几个玉米、土豆、红薯,居然是祥瑞,让二郎连晋三阶,都从六品上了。”

  “我要知道那些不起眼的作物,是这样的宝贝,我平时不得当祖宗供啊。”

  怀玉的这几个同村仗身,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些玩意真那么了得吗?”

  “不了得,陛下能给我连晋三阶本品吗?”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最新章节,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