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592章 微服私访(1/3)

小说: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时间:2023-12-19 22:02:06
  第592章微服私访

  从常宁宫上香回来,皇帝特意带着太子去武怀玉新置的庄子。

  潏水从终南山出来,到塬北那边,三十余里的潏河两岸,便是遍布长安贵族别业的樊川了。

  不过当地的老百姓,却更喜欢叫这里蛤蟆滩,因为到了夏季的夜里,种植稻子的樊川稻田里,蛤蟆叫声便会响天动地,连两边塬上都能听到。

  裴寂在此的一处优雅别业,还有一千亩稻田,如今也已经更名换契,成了武怀玉名下所有。

  塬上麦子已经是一片金黄,但塬下三十里樊川的稻穗虽然也已经沉甸甸,可却还泛着绿色。

  潏河的水并不深,河也不宽,除了秋季连阴暴雨发洪水的时候这条河变的危险汹涌外,其余的时候都很温婉的静静流淌着。

  在唐以前,潏河是出终南山在少陵塬与神禾塬之间穿行三十余里后,经韦曲、杜曲,北绕汉长安城入渭水的,不过如今已经在神禾塬北面与滈河入交河汇入沣水。

  “潏河大堤护着两岸稻田,隋乱后年久失修,国初河堤曾被山洪冲垮过,先前怀玉为度支使时,还特拨钱修葺长安八水,就维修了三十里潏河堤,去年秋连阴大雨发洪水,潏河下游大堤都稳住了,”李世民看着潏河大堤下的潏河水,很满意的对承乾道。

  沿着潏河,长堤两侧不仅都加高加固,还栽种了许多杨树、柳树,静静流淌的潏河畔,还有小片的芦苇,满眼的绿色,河堤还成了通行的大路。

  大堤两岸,成片的稻田,这可是长安人眼中的小江南。

  老汉一家人挺多,四个儿女,夫妻两人,加上娶进门的儿媳妇,还有两个孙子孙女,整整九人。

  后人念及闻太师忠勤王事,哀其愍烈,在绝龙岭下挖成窑洞,修建太师洞,洞内供奉闻仲太师,四时祭祀,

  这些人挺让郑老汉羡慕的,但也只能说人家运气好赶上了。

  就算分,那也是先分给官吏、禁军们,怎么也轮不到我们的。”

  皇帝让随侍大队侍卫们留在后面,仅带部份随从便衣微服,打算私访下民情,他还特意告诉太子,“为君王者,不可高高在上,必须得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生活疾苦,这样才能成为圣明之君,

  要是大队侍卫前簇后拥,又哪还能见的到真正的民情。”

  倒不如给贵族们做佃户,干脆连户籍都不入,也就免了那些租调正役,虽说乡里也还会有些摊派是逃不掉的,起码大头不用拿了。

  隋末国初那些年,好些良民课户为了逃役避赋,甚至都直接砍伤自己手脚,以此避役逃赋,现在上下两村里,还有不少这样的手脚残疾的人,称为福手福足,当年要不是自断手足,去了辽东,或是被征入军中去镇压流民,只怕早就没了。

  十分简陋的饭菜,但他们却吃的很快。

  李世民拿起个玉米窝窝啃起来,很干很糙,承乾也拿起个吃了几口,却噎的难以下咽,

  怀玉给他舀了点煮红薯粥里的汤水递给他,承乾赶紧猛喝几口,这才把那粗糙的窝头顺下去。

  “哪有地可分啊,地都在那些名门贵族手里呢,就算改朝换代,有些贵族官员没落倒下了,但也有新贵起来,这地也不过是从这贵族换那贵族手里,就如现在这千亩庄子,不也是从裴相公换到武相公名下吗,朝廷难道还会把这么宝贵的地拿来分给我们?

  这是哪,这是长安,这是樊川,这里多好,就算做佃户,那也是天子脚下,突厥人再厉害,也顶多兵临渭河,可没有越过渭河,打到咱樊川来。”

  “老叔你贵姓?”

  除非万不得已,还真没多少人愿意去边疆移民,现在朝廷也主要是招募靠近边地的一些穷困百姓,或是一些原来的奴隶、部曲放免后,将他们迁移边地,又或是招募一些光棍汉等去屯田垦荒,并不强制他们落户的,顶多相当于去垦荒打工。

  什么边疆移民之类的,谁爱去谁去吧,反正他们才不愿意去受这个苦遭那个罪,

  就在这里好好生活着,养育大孩子,然后修几间房,为儿子娶妻把女儿嫁出去,这辈子也就到头了。

  李世民对于郑老汉的热情邀约,倒是笑着应下,

  “这可是三十里樊川,长安的小江南,这里的是最好的肥田,地主全是长安城里的皇亲国戚、高官大臣,或是韦杜这样的数百年门阀望族,我们这些卑贱的流民,能在这里落个脚,得他们收留做个佃户或是长工短工的,就很不错了,哪还有地可授分。”

  郑老汉苦笑,“你们在这里也看得到我们上下两村的屋,全是些草棚,连一间夯土墙的土房都没有一间,我们这些人以前全是流民,基本上都是从北边逃过来的,”

  “老汉我姓郑,就上村人,你们是这庄子新主家的人吗?”

  “其实我们也不愿意分。”

  “为何,自己的地,不用交租不好吗?”

  老汉看着承乾,笑道,“你是粮铺的小伙计吧,少见识啊,谁愿意去边疆啊,那跟流放有什么区别,别说一地分百亩地,就是分千亩地我也不愿意去,那些边疆的地就算分的再多,能有命活下来吗,能安稳吗?

  老汉甚至觉得给地主家交租更划算,因为地主家收租,是按你佃租的地来分成,哪怕分成拿的多些,也是按亩来分成,但朝廷收租调征役,却是按丁,有几丁就征多少,管你家有多少地,地多地少又不影响,

  眼看到中午了,郑老汉还很热情的招呼武怀玉几个,说请他们去自家草棚里吃个便饭呢,郑老汉当年从泾阳逃荒,妻子饿死半道,父母和一个娃也饿死了,后来卖掉了个丫头换了点小米,才让他和一个儿子活了下来。

  “我是长安一粮铺的,下乡来看看夏粮,听说这里换了主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最新章节,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