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0089【朱院长的沮丧】(2/3)

小说:北宋穿越指南 作者:王梓钧 更新时间:2023-12-12 05:13:10
  

  朱铭弹了弹烟灰:“我那村子,半山腰上不好灌溉,修引水渠也不好修。有没有什么法子?”

  “挖堰塘。”朱国祥说。

  朱铭问道:“堰塘跟池塘有什么区别?”

  “没有太大区别,”朱国祥解释道,“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解决山区的灌溉问题,就发动老百姓挖了很多堰塘。主要靠接雨水来储存,平时还可以养鱼,农耕时取用堰塘里的储水。西乡县降水挺丰富,堰塘是有大用处的。”

  朱铭又问:“在山上挖吗?”

  朱国祥点头道:“最适合挖堰塘的地方,是那种山中洼地。半山腰也可以,但比较费劲,需要先挖山平土,工程量大大增加。”

  “这没问题,等秋收过后,就组织村民先挖两口,”朱铭琢磨道,“正好要新来一些村民,特别是那些逃户,一个个没钱没粮的,正好借着挖堰塘以工代赈。对了,这里到处是山,就不能搞梯田?”

  朱国祥仔细思考道:“以西乡县的土壤和气候,是可以开垦梯田的。比如你那个山寨,靠山脚的地方可以搞。更上面就不行了,坡度超过25度不合适。”

  朱铭好奇道:“为什么这里没有人开垦梯田?”

  朱国祥说:“第一,开垦梯田费时费力,比开垦荒地难度大得多,须得调用大量劳动力;第二,必须有一个人,能够绝对控制村落。水田需要经常引水放水,如果是梯田,一动则百动,每家每户都得默契配合。南方那些梯田,很多都在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古代有寨主或族长,安排专职水官负责灌排,谁不听话可以直接处死,因为耽误了灌溉全得挨饿。”

  “明白了,等你过来,可以组织村民开垦梯田。”朱铭说道。

  朱国祥摇头:“见效太慢。以你村里那点劳动力,几年下来,顶多能搞出十多亩梯田。还不如多挖几口堰塘,然后在山坡上种植玉米和红薯。”

  朱铭笑道:“伱是专家,你说了算。对了,你的香菇搞出来没?”

  “失败了。”朱国祥叹息。

  “失败了?”朱铭惊讶道。

  朱国祥解释说:“我打算直接制取菌丝,然后快速大规模种植。培养基我已找到土豆的代替品,但我没有高压灭菌设备,也没有空调来控制温度。我以为能克服,可惜被现实打脸了。”

  “那古代人怎么种香菇的?”朱铭问道。

  “非常原始的办法,”朱国祥说,“砍来椴木,通过覆土和浇水,形成天然的培养基。然后把蘑菇砍碎,塞到椴木的创口里,让它自然形成菌丝。耗时极长,至少得半年以上,甚至是一两年,才能收获第一拨香菇。而且,出菌率远不如现代栽培。怎么说呢,你可以理解为工业化大农场种植,与古代小农种植的巨大差别。”

  朱铭说:“原始就原始吧,我们采用古法就是,终归能为农民创收。磨盘大的灵芝,还能种出来吗?”

  朱国祥道:“有一定几率种出,具体还得看运气。因为那么大的灵芝,需要多株灵芝共同生成。我无法培育灵芝的菌丝,只能用土办法,什么时候出菌,能出多少菌,这都是无法控制的。只能尽量满足条件,然后等着碰运气!”

  朱国祥有些沮丧,他有这方面的知识,却缺乏付诸实践的条件。

  就好比一个顶尖飞机设计师,回到古代之后,即便耗尽所有心血,也顶多造出来一架用脚蹬的原始木头飞机。

  朱国祥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是小胖子郑泓写来的。

  朱铭接过来,一边抽烟,一边看信。

  主要是感谢朱铭卖笔,郑泓已经把笔送出去了,知州老爷非常高兴。除了补齐尾款,还送来一坛美酒,邀请朱铭随时去洋州玩耍。

  朱国祥说:“回一封吧,郑泓的亲随还等着呢。”

  朱铭把烟屁股摁灭,弹进茅房里就走,去屋里给郑泓写回信。

  已经两个月没说书讲故事的朱铭,在信中对郑胖子讲,自己一直在创作《西游记》,很快就要把小说写完了,下次就派人送去洋州。同时,请郑胖子帮忙定制武器,一副弓箭、一杆铁枪、一把铁锏。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