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0091【丰收】(2/3)

小说:北宋穿越指南 作者:王梓钧 更新时间:2023-12-12 05:13:10
  

  白宗望问道:“今天学了什么?”

  白祧回答说:“先生带俺们上山,去给玉米做媒。”

  “做媒?”白宗望有些迷糊。

  白祧解释道:“就是玉米要结婚了,俺们要给玉米做媒婆。”

  老白员外似乎……听懂了。

  他把孙子打发走,叫来管家之子陆安,吩咐道:“这几日,你不用做别的事情,到山上去看佃户怎么伺候玉米。”

  “是!”

  陆安一直在跟着朱国祥学种地,已经快成为种稻专家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水稻收割时节。

  全村都忙碌起来,喜悦中又带着忐忑。因为秋收来临,意味着秋粮也该交了。

  夏秋两季的正赋,其实并不算多,大概10%而已(按田等计算),农民完全负担得起。

  真正怕的是苛捐杂税,总伴着粮赋一起征,杂税往往是正税的好几倍!

  如今的大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河湟地区拓土千里,西夏一直被压着打,辽国也渐渐日薄西山。朝堂大臣,高唱赞歌,都说大宋进入了太平盛世。

  既然大宋如此辉煌,官家也该享受享受。

  今年,宫里新建成保和殿,房屋共有七十五间,修得那叫一个富丽堂皇。各种经史子集,都被搬去保和殿收藏,宋徽宗又在全国搜罗文玩字画,总得把那么多新房子给塞满不是?

  保和殿不算什么,今年还落成了新的延福宫。

  面积也不大,比原有皇宫更小。

  大概就是北宋的皇宫面积,差一点直接翻倍而已。盛世气象啊!

  既然是盛世,唐朝旧礼也不能用了,配不上大宋的独特气质。宋徽宗亲自撰写文案,交给议礼局完善,就此废除开元礼,朝廷改用大宋政和五礼。

  皇宫扩建了,礼法修订了,还得有相应身份配套。

  宋徽宗在梦中被太上老君召见,老君坐在殿上,对宋徽宗说:“尔奉承天命,该当振兴吾教。”

  于是宋徽宗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寻找道经。他要建立道教学校,编修《道史》。也不晓得工作人员当中,有没有一个叫黄裳的,上班摸鱼写出一本《九阴真经》。

  另外,宋徽宗还下令,要给天下道士评职称。

  道士职称正在拟定当中,将设道阶二十六级、道官二十六等。

  一个叫王老志的野道士,连度牒都没有。原本只是个山东文吏,自称获得钟离真人授法,遂被宋徽宗招进京城。先是赐号“安泊处士”,复又封为“洞微先生”,赐下豪宅跟蔡京做邻居,当朝重臣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

  另外,升定州升级为中山府,苏州升级为平江府,润州升级为镇江府。拉开了徽宗朝州升府的序幕,府级行政区越多,就说明天下越富庶!

  最多的时候,北宋在全国设有37府,其中22府是宋徽宗升上去的。他一个人的建府数量,比北宋其余皇帝的总和还多。除了听起来更风光,以及增加行政开支外,似乎……没啥卵用。

  天下百姓,沐浴圣恩,幸福安乐。

  上白村的百姓也很幸福,官府居然不催征往年欠税了。也就今年的杂征,莫名其妙又多了几样。

  比如牛筋,五等户七家凑一条,四等户一家就得交一条。若没有牛筋,折算成钱财也行,说是要送到西北去制作弓箭。

  稻谷晾晒归仓,陆安喜滋滋前来汇报:“老爷,朱相公种的那块田(约0.4亩),今年打了154斤谷子(不是大米)!”

  “去年是多少?”白宗望问。

  陆安回答说:“不到120斤。”

  古代计算稻田亩产,有时是“出米若干石”,有时又是“出谷若干石”。

  按照没有脱壳的稻谷来算,宋代的水田亩产大致如下:黄河流域100斤,长江中游200斤,淮南地区300斤,浙东福建300—360斤,太湖地区540—630斤。

  汉中这边的水稻亩产,跟淮南、浙东相当。

  “果真是仙法!”

  白宗望闻言大喜,朱国祥指挥耕种的那块稻田,面积连半亩都不到,就能多收三十几斤谷子,等于每亩可以增收七十斤!Μ.

  老白员外实在坐不住了,问道:“山上的玉米,何时能收获?”

  陆安回答:“已经结籽了,朱相公说,可以煮嫩玉米吃。但距离收割,恐怕还要再等二十天。”

  “那俺就等着。”白宗望的心情有些激动。

  还不到二十天,陆安就回来汇报,说有几块地的玉米已经开始收了。

  白宗望带着白大郎,坐滑竿上山去。

  只见许多佃户,正在地里掰玉米,一筐一筐往家里挑。

  这是抗虫抗旱的高产良种,玉米结得又大又饱满。

  朱国祥正在旁边监督,见白家父子来了,抱拳作揖道:“老员外安好,大郎安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北宋穿越指南,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北宋穿越指南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