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2/3)

小说:我在现代留过学 作者:要离刺荆轲 更新时间:2024-06-13 09:34:24
  

  这也是元祐元年,春季播种的棉田规模。

  但是……

  从元祐元年春天开始,熙河一下子陷入了棉庄狂热。

  为什么?

  因为套利空间被人发现了。

  因为,在元丰八年下半年,那些开垦出来的棉田,为了不荒废,很多人种了大豆、苜蓿、大麦、青稞。

  然后,所有人都懵逼了。

  棉花还没有收割呢,棉庄就已经赚钱了。

  向宗回、高公纪控制的边防财用司,用官价收购土地里的产出。

  因为在彼时,他们才是熙河本地真正的大地主。

  属于自己买自己的产出,所以很大方也很公正。

  直接按照朝廷政策来。

  相当于,拿着汴京的物价,买熙河的物产。

  大家在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都看过这种情况,相信大家也能明白,这必然导致什么了吧?

  所有人都疯了!

  熙河的汉、蕃豪族,甚至吐蕃那边的溪巴温、温溪心才会这么铁了心,跟着向宗回、高公纪走。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利益。

  向宗回、高公纪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开始不在在铁钱里面掺杂质。

  所以,熙河的铁钱币值开始上升。

  在元祐元年春天以后,应该和四川齐平,达到10比1的币值。

  那,可能就有读者要问了。

  为什么,之前没有人发现,没有人用这些办法?

  答案是北宋对经济金融的认知很浅薄。

  司马光的‘天下财富自有定数,不在官府就在民间’,以及王安石的‘理财’之术,才是主流。

  而所谓理财,多数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加税或通过垄断方式获利。

  然后就是熙河地区的情况,非常特殊。

  这里的胡人数量,远远超过汉人。

  就连军队和武装,也多为少数民族首领所有。

  比如说包顺家族,常年是北宋在熙河地区的头号打手。

  多次作为主力参与战争。

  也比如说赵思忠兄弟等等。

  他们都是拥兵数千,上万的大首领。

  而北宋王朝对这些人,防备心极其严重,同时打压、排挤从未停止。

  前文已经提到过,有文官曾上书,禁止蕃官出任汉官,以及到内地任职,只允许蕃官任蕃职。

  在历史上这些人成功了,整个元祐时代,熙河的少数民族领袖备受打压。

  而哪怕在熙宁-元丰时代,以及后来的绍圣-元符时代。

  朝廷对他们,也是警惕、提防,胜过信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什么政策扶持、鼓励了。

  熙河路文武官员们,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监视、提防这些投降的胡人首领身上。

  特别是包顺家族,可以动员数万人,还有骑兵一万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们才要请求神宗赐一个包姓。

  这是在政治上低头——别打了,我自己人。

  然并卵,士大夫们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经济长期停滞,无法发展。

  所以熙河地区,每年都需要中央拨款,无法自给自足。

  李宪时代,熙河每年拨款,多则七八百万(战时),少的也是四五百万贯。

  这也是元祐时代,旧党司马光等人想要弃兰州的原因——成本太高。

  但是,在本书中,随着向宗回、高公纪到任,在主角的支持下,这些限制,统统去掉。

  不分汉胡,鼓励垦地,只要开垦,就承认是你的地!

  同时,向宗回、高公纪还在拿着汴京的物价,合法合规的买熙河的产出。

  而熙河的棉庄,雇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低到让人发指。

  书里面,连王大斧这样刚刚转官的小使臣阶的武臣,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禄,在元丰八年的下半年开垦出五百亩,并雇佣十几个工人。

  所以,亲爱的读者,换你是熙河的某个豪强,你会不动心吗?

  是,元祐元年春天,熙河路的棉花播种面积,只在5万亩到六万亩之间,哪怕后来紧急加种、补种了一部分土地,种植面积也不会超过十万亩。

  但在整个元祐元年,熙河各州的汉、蕃豪族都在疯狂开垦土地,并利用时代的红利,大量雇工。

  他们不仅仅将熙河路的大量劳动力变成了棉庄的雇工。

  还把手伸向了吐蕃、横山羌部、党项。

  还呼朋唤友,连拐带骗,甚至直接下场劫掠人口。

  而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没有种棉花,种的是大豆、苜蓿、青稞、小麦、燕麦、粟米。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现代留过学,我在现代留过学最新章节,我在现代留过学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