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第三世 第901章:萧后传道,破僵局(2/3)

小说:大隋第三世 作者:碧海思云 更新时间:2022-03-11 20:00:15
  

  萧后为了教孙,毫不客气的拿丈夫当反面教材。

  “皇祖母说得是……我知错了。”杨侗认错态度良好,一副乖孙子的样子,仿佛真的听进去了一般,转而又问道:“皇祖母,您认为我应该怎么做?”

  “我先问你,你认为这是郑氏所为,还是很多与郑氏在关联的士族也参与了?”

  “应该是山东士族合力而为。”杨侗将所有事情梳理了一遍,然后又将济阴购粮一事说了出来。

  萧后听完来龙去脉,断定道:“你的怀疑是对的,单靠一家之力,不可能这么快。”

  杨侗说道:“整个山东士族都参与的话,就不好对付了。”

  “这你就错了,人多反而好对付。”萧后解释道:“千年士族是他们的优势,为了始终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家法之严苛,比国法尤甚几分,他们不允许任何人给家族抹黑,哪怕家主也不行…如此世世代代,便形成了风气良好的名门,成了文人景仰的圣地…但反过来说,这也是他们最致命的弱点。他们对名声尚且如此在意,对家族生死传承的在意会更甚千万倍。所以他们在合作之时,往往先以自己的家族为重,便是没有算计盟友,也会有所保留,一旦到了生死关头,他们是不会在意盟友死活的。”

  “再者说,山东士族毕竟跟直接造反的李渊等等反贼不同,他们名义上还是大隋子民。而你是代表天下正统的皇帝,以你对天下掌控程度而言,只要证据足够,就能无忧无患的把他们清除干净,这是你最大的优势,也是他们最大的劣势。要是你逮住郑氏,并以他的传承问题要挟,他一定会不客气的把崔、王、卢出卖,反之亦然。”

  “简单来说,就是人多嘴杂、盟友不可靠。”杨侗被说通了,也明白了“人多反而好对付”的原因所在。

  “正是如此,所以你千万不要被他们所谓的同进同退、同气连枝给骗了。”萧后说道:“若是一家的话,反而不好对付。因为凡是涉及家族问题上,哪怕再没骨气的士族子弟,也会表现得很勇敢,勇敢到不惜用自己的性命来保家族的前途。但如果不是同族,那他们就无所谓了。这说到底,每个士族子弟都是‘千年士族’这个名头的棋子而已,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生死都被‘千年士族’控制住了,男男女女是如此。”

  说到最后,萧后颇有不胜嘘唏之感,她是梁国公主、大隋皇后,可在这之前,先是兰陵萧氏的女儿,十分清楚大姓与大姓之间的龌龊。

  杨侗至此已经明白了,山东士族也跟五岳剑派一个鸟样,表面上是个整体,实事上,巴不得对方倒霉,对方倒霉时候,说不定还踩一脚,以垫高自己的地位。

  “五姓七宗”,这个概念最初在北朝时期形成。昔日北魏孝文帝排天一名门高第,钦定的四姓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担心不在尊位,其阀主乘坐大骆驼星夜赶赴洛阳,可终究还是迟了一步,当他到达洛阳的时候,‘四姓高门’名额已定,最后与赵郡李氏、博陵崔氏一起,成了第二阶梯,气得老头子差点一命呜呼。

  世家大族内部通婚传统也从那时开始,诸如: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以及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以及陇西李氏世代婚姻。

  至周、隋时,王氏实力大减被剔除顶级,降到一流门阀,李氏不但进了四姓高门,而且排名第三,排第一的卢氏落到第二,排第二的崔氏升为第一位。

  再接下来,四姓高门衍化成七宗五姓,排位竞争更为激烈。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为了排名和地位,同样是斗得不可开交,同姓尚且如此,与其他几姓的关系可想而知。

  虽说山东士族对外一向同进同退,于较量竞争之外,也有照拂的义务和情分,但是杨侗当年平定冀州、幽州之后,直接让流民瓜分了卢氏、二崔、赵郡李氏的田地,并且将他们的祖宅都推平了,还不许他们入境安居,结果也就只有卢氏、二崔、赵郡李氏急得跳脚,其他大姓,则是为杨侗的‘怎么证明你祖宗是你祖宗’之举,而暗中喝彩,他们或许不会感激杨侗,但当时却不会对他心生敌意,更没有向身在江都的杨广进言。

  之后,杨侗以通敌之名灭了太原王氏、太原温氏、河东裴氏,其他几姓也就说说而已,过了就过了。

  想通这一点,杨侗的心踏实了下来,照萧后这么一说,他巴不得所有大姓都参与到这起大案中来,哪还担忧啊?

  想了一想,又说道:“皇祖母,世家门阀对官场的渗透绝非只有郑氏,被他们控制的官员,也绝非只有这些暴露出来的县令。如今郑氏已经发力,崔、卢、王、李等族显然也不会安分,之所以没有暴露出来,不是他们没有对官场渗透,而是朝廷查不到罢了,皇祖母可有办法教我?”

  “好办法没有……不过蠢办法却有一个!”萧后见他当自己当成了军师,忍不住笑了起来。

  杨侗其实也不抱太大希望,只是随口一问,起初听说‘好办法没有’这句,脸上还是显出了一丝遗憾之色,但听到最后却露出了一丝的期盼:“蠢办法也是办法,总比没有办法的好!”

  “傻孩子,你那户籍是干嘛用的?”萧后抿了口茶汤,笑着说道:“自汉末到我大隋立国,中原大地乱了几百年,导致户口脱漏现象十分严重,高祖文皇帝查了多次,也无法根除,到了大业五年的时候,仍旧有许多百姓处于年龄不实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这种国情严重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也不利地方发展,更是因为这类人不在册,给地方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裴蕴做过几任刺史,对其中内情比较清楚。于是他提出一整套核实户口的措施,每户均由官司检阅,与本人核实,这样不但性别、年龄得以落实,人数也可靠。为了贯彻这些措施,他还规定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规定了奖励告发的办法,凡有户口漏报者,告发者只要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共检出二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业五年正是我大隋处于国力最鼎盛、吏治最清明之时,新重拟出的户籍真实可靠,后来成为你皇祖父用人的依据之一,而你现在执行的户籍制度更严,连人家祖宗三代都要写上。你要想查某个贫民百姓出身的官员,新旧户籍一对,就对出真伪,如果某个官员以前是奴隶,那就更简单了,直接盯着他以前主家是谁就好了,如果他隐瞒事实,虚报自己是老百姓,同样可以用旧户籍对照,或许不会太准确,但我认为这比盲目去查、盲目猜忌要好。”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隋第三世,大隋第三世最新章节,大隋第三世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