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眼下这种情形下,义忠亲王如果想要竖起反帜,毫无大义可言,绝对是自寻死路。
正因为如此,冯紫英也有些觉得自己是不是杞人忧天了。
但防患于未然永远不会错,在榆关港既然已经开埠并成为京东乃至整个京畿和辽东地区的货物吞吐进出的枢纽之后,冯紫英也就在考虑应该让榆关开埠的主要目标不能只局限于江南闽浙,而应当向南延伸到两广。
只要有两广这条通道不至于阻断,哪怕是江南日后真的到了某一天断绝了漕运,也能凭藉两广的物资支持一段时间,当然,这个前提是两广不受江南可能出现的政权控制。
但以冯紫英对当下朝务的了解,江南士人从来就没有把两广士人纳入到其中,甚至他们可以接受湖广,但是却始终把两广视为蛮荒之地,看看来自两广的士人在每年大周科举中士子的比例就能知晓。
正因为如此,冯紫英才会建议齐永泰他们应当努力地把西南士人和两广士人都揽入,尽可能的获得这些被视为边缘体系的士人的认可。
同样,冯紫英将段喜贵安排到广州坐镇,固然有广州的海贸地位日渐增高的缘故,也还有就是考虑到一旦有变,广州那边可以作为北方一个重要物资补给中心。
一切都要慢慢来,冯紫英也很清楚,罗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偌大一个大周积弊百年,痼疾沉疴遍布整个肢体,任谁来都会感觉到束手无策,像叶向高、方从哲和齐永泰他们岂是无能之辈,还不是在面对这等情况的时候要缩手缩脚左顾右盼?
牵一发动全身不是一句话,尤其是在外忧内患日深的情况下,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清楚前后利弊,相比之下,自己在顺天府已经好了很多,起码真的出什么状况,也还有朝廷可以来兜底。
冯紫英给自己来顺天府定下的必须要解决的几件事情,根据轻重缓急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包括京畿的粮食保障问题,白莲教的蔓延问题,顺天府的工商业发展问题,这个问题也包括顺带消解去年顺天府留下的流民问题。
这三个大问题几乎不分轻重,但是略有缓急之分。
粮食保障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冯紫英没有对任何人说过,包括齐永泰,但是像汪文言乃至练国事可能觉察到了一些什么,但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是京通仓的问题,二是漕运问题,三就是通过大规模推广种植土豆、番薯等作物来提升自给能力。
京通仓问题解决要选择时机,同时也要获得朝廷的支持才行,这桩事儿冯紫英自己都无法一言而决;漕运更是难以预料,说听天由命都不为过,冯紫英没有能力干预;倒是最后一桩事儿,冯紫英可以动用行政手段和一些私下人脉关系来推进。
白莲教的蔓延问题,冯紫英交给了吴耀青,如何要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来自永平府和山东那边的线索来顺藤摸瓜挖掘顺天府这边的白莲教发展情况,这有了路数,但是需要时间和精力。
顺天府本土的工商业发展说起来是最简单的,山陕商人有兴趣,顺天府本地也有资源,但是这也要等到冯紫英熟悉情况和站稳脚跟之后才能推进。
这里边又牵扯到西山窑的问题,要发展煤铁产业,煤的问题就牵扯西山窑,现在也需要找到一个合适切入点。
说来说去还是缺人,缺时间,手里边没有足够的可用之人,很多事情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着急眼睁睁看着,同样,有些事情你也不能指望一下子就能解决做好,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沉淀积累。
其实现在也已经做得很不错了,练国事去永平府一下子就撑起了京东这边的局面,萧规曹随的萧固然英明,但是曹却一样睿智,同时也需要考验曹的气度和执行力,但练国事做得很好,这从永平府那边传来的消息就可以知晓,道路铺筑顺利推进,进出榆关港的船舶数量日增,整个永平府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化着。
现在冯紫英渴望的就是有更多的如练国事这样的帮手来帮自己,但是自己那些同学中又有几个能达到练国事这样的水平高度呢?最终还要立足现实,从手里边能用的人着手。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