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四五六章 大明朝的反贼们(2/2)

小说:大明之五好青年 作者:木允锋 更新时间:2024-01-15 00:04:15
  

  杨信说道。

  然后又有五个报名的。

  实际上杨都督对手下怎样,基本上都是尽人皆知,但这支驮队的多数都是中年人,就算没有过三十的也都娶妻生子,不可能这样干脆地抛下家里妻儿。至于张献忠没成家,罗汝才光棍一条,当然没什么顾虑,甚至罗汝才还是人家雇着赶驴的,自己穷的连驴都养不起,这样的人才不在乎立刻当兵呢!

  五个人紧接着各自报名,这里面居然也出现了一个意外人物。

  “刘国能。”

  杨信看着面前的名单。

  “这片土地上随便扔块砖头都能砸到一个反贼啊!”

  他感慨着。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

  能揭竿而起的,肯定不会是平日老实巴交的,更何况不是那种头脑聪明的,早就死在陕北的毁灭性饥荒当中,也不可能留下名号,能留下名号的都是有点能力的。而这些年赶着毛驴向京城送石油,然后带着粮食之类其他货物返回,是延安一带那些驮队最喜欢干的。张献忠家本来就是干这个的,罗汝才是穷鬼,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原本干什么的,但就凭他那狡猾得手腕,绝对不是种地的,最大可能也是这种跟着驼队经常在外的。

  事实上明末这些家伙很少有哪些是纯粹的农民。

  高迎祥是贩马的。

  李自成驿卒。

  最早的老大王嘉胤是逃兵。

  都不能说是纯粹农民,老实巴交闷头种地的,很难在乱世杀出头,朱元璋同样也是靠着托钵行乞过程中的经历。

  农民起义,主力的确就是农民。

  但带领他们的,基本上都不是纯粹的农民。

  这时候领了银子,在当兵的名册上按了手印的张献忠七人站在他面前有些忐忑地看着他,除了光棍一条的罗汝才,其他人都是把银子托给随行的亲戚朋友带回去。五两安家费,两个月军饷六两,十一两银子,这其实也没多少,因为这时候延绥的米价早就过二两了,榆林总兵其实就是延绥镇总兵,但驻榆林卫城。延安一带军民交错,延安府民籍,延安,榆林等卫的卫籍,还有住在延绥总兵下属沿边城堡的卫管民籍。

  张献忠家就是延绥总兵下属柳树涧堡民户,应该属于延安卫代管的民籍。

  总之系统很乱。

  不过十一两银子,基本上够他们家人支撑些日子了。

  “你们那里收成如何?”

  杨信问道。

  “回侯爷,边塞收不了多少粮食,都是当兵,给行商做雇工,指望地里那点收成早饿死了。”

  罗汝才毕恭毕敬地说道。

  “你们那里种地瓜了吗?”

  杨信问道。

  “去年开始有种的了,这东西倒是比别的粮食强,尤其是一种下就能吃叶子,今年已经有不少种的了,不过地主老爷们不喜欢,他们收租又不收这种东西,老百姓也就是种上一小块佐粮,最后多数还是得种粟麦之类的。”

  罗汝才说道。

  “给延安府的商号送十万两,让他们跟马家这些士绅收地瓜。”

  杨信说道。

  “收了给谁?”

  杨夫人愕然道。

  杨家的商号在当地也有自己的垦荒地在种地瓜,就地制作粉条,酿酒之类出售,虽然并不怎么赚钱,但这是强制性的任务,做的好坏关系到那些掌柜的工钱多少。

  但收购就没用了。

  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的掌柜都说根本用不了,最后都是廉价卖给当地当种子。

  “雇人,铡了晒地瓜干,然后把地瓜干储存起来,陕北气候干燥,估计三年没问题,不只是延安府的,所有陕西的商号,统统在当地和士绅签约收地瓜制地瓜干。然后选择干燥通风的地方建仓库存储,要保证三年内不会霉烂,数量越多越好,准备五十万两银子,只要那些士绅愿意种,就跟他们签。价格商议好,告诉他们,明年秋收后他们交不够数,咱们可是要他们交赔款的。”

  杨信说道。

  这种方法已经检验过很有效。

  今年南方那些士绅就都按照合同交了地瓜,而种地瓜过程中叶子和叶梗为饥荒中的灾民,提供了宝贵的渡荒食物,而且吴江因为退水最晚,补种的作物产量低,交完租之后,今年冬天就得靠地瓜撑着了。

  这个模式完全可以推广。

  否则士绅不会喜欢种什么地瓜的。

  毕竟这东西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利益,他们就算收租收了地瓜,也很难变成需要的银子,毕竟这个东西不可能像小米一样广受欢迎。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之五好青年,大明之五好青年最新章节,大明之五好青年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