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唐当皇帝 第128章 大唐使团缓出行(1/2)

小说:我在中唐当皇帝 作者:博带青衫 更新时间:2024-05-24 13:13:26
  x,最快更新我在中唐当皇帝最新章节!

  李宁向康艺全透漏,吐蕃内大相论莽热可能献粮求归之意。

  康艺全随后眼睛顿时瞪得老大,惊讶中带着些愤恨得说:“去岁至今,京畿虽有常有灾情。若得河南、江南、剑南等地粮食,自可缓解。吐蕃内相狼子野心,岂可纵虎归山。”

  李宁也不满得说道:“大唐与吐蕃征伐不断,不通使、不互市,互为死敌。吐蕃撕毁盟约,背信弃义,屡屡犯边。唐朝坚守阵地,不断扩军,年年防秋。朝廷断然不会资敌弱己。”

  李宁接着叹气道:“吐蕃此时示弱求好,如若不允,两国必然剑拔弩张。”

  康艺全反驳道:“剑南一役,吐蕃损兵十万之多,国力大减,数年之内不能出兵。如今国君薨逝,想来时局不稳。”

  李宁知道吐蕃赞普并未去世,内乱之说必是论莽热派人散布,以此蒙蔽朝廷。

  李宁接着问康艺全:“吐蕃与我朝并立近两百年,康将军有何看法?”

  康艺全答道:“吐蕃世居高山之地,不通礼仪,不服王化,强硬蛮横。”

  中原华夏民族,历来鄙视番邦异族。康艺全虽是西域粟特人,但归顺唐朝已久,家中世代从军,已被汉化。

  李宁听到这番言论,并不过多稀奇。他回道:“昔日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番两国也曾结舅甥之盟。然则两国和战不定,征伐不断。我朝败多胜少,先后失河湟、陇右、河西、西域大片领地,吐蕃则欲战欲强。”

  康艺全听得哑口无言,他也不得不承认吐蕃强大。

  李宁接着问康艺全道:“国之强盛,必有其理。康将军可知吐蕃军政、律法?”

  康艺全答道:“吐蕃全民皆兵,军事强悍,每到一处便烧杀抢掠。至于政事、律法,我虽不甚了解,也知其远不及我朝。”

  李宁在后世虽然也曾看过关于吐蕃的研究资料,有王位之争、君臣之争、将相之争、贵奴之争、苯佛之争。但如今吐蕃局势,他尚不完全清楚,看来必须得好好一番,以便日后布局。

  现在眼前就有一个在吐蕃生活了十几年的好耳目,奈何已经醉得不省人事了。

  正在此时,李宁看到袁同直袖中掉落一封信件,康艺全捡起后递给了李宁。

  李宁一看,这封信竟是他昔日好友吕温所写家书,收信之人是吕温二弟吕恭。

  吕温正是揭露元稹渣男本性、帮助李绅传扬《悯农》一诗的河中名士。(详见第043章:有心栽花花不开)

  李宁当初还用活字印刷技术,将吕温为其父吕渭编撰的《吕君载集》印制成册,广为流传。

  吕温是蒲州书香世家,其父吕渭官终湖南观察使、祖父吕延之曾为浙江东道节度使、外祖父柳识乃天下名儒,外祖叔柳浑官至宰相。

  吕温之父吕渭曾为礼部侍郎,知贡举多年,也是名儒。吕温又从陆贽治《春秋》,跟梁肃学文章,博采众长,才华惊世。

  另外,吕温之父吕渭还任过太子右庶子,算是太子李诵的恩师,也曾提携过太子侍读王叔文。

  所以吕温丁忧之后,凭借着家族强大背景,加上太子一派的推荐,轻易官拜左拾遗。

  吕温作为此次出使吐蕃的判官,数日前已到达陇右洮州,正好碰到了袁同直。

  吕温惊讶之余,写了一封家书请袁同直代为捎回,还写了首《临洮送袁七书记归朝》的诗记录此事,诗曰:

  忆年十五在江湄,

  闻说平凉且半疑。

  岂料殷勤洮水上,

  却将家信托袁师。

  “平凉劫盟”发生在贞元四年(公园787年),而吕温出生于公园772年,正好十五岁。

  此番袁同直被俘十七年后能够归国,李宁猜测是唐朝与吐蕃私下协商达成的。既然有求于人,就改有求人的姿态,把当初抓走的人,现在还活着的人放回来,不然没得谈。

  皇帝李适圣上极为重视此次出使,特派秘书监张荐为吐蕃吊祭使,加封工部侍郎、御史大夫。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在中唐当皇帝,我在中唐当皇帝最新章节,我在中唐当皇帝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